很多人到台灣都喜歡到訪文藝的街頭巷尾,喝杯咖啡,逛個誠品,然後就覺得自己算來過台灣了。但是台灣真正的主人:原住民群體,卻少有人願意去深入了解。那天,台灣原住民導遊朋友邊開車邊講述著原住民的歷史。同車有人問道,台灣「高山族」具體是甚麼族?她說,台灣沒有「高山族」啊!我們現在都不會這樣講啦!那麼,到底甚麼是台灣原住民族?要怎樣玩台灣,才能更了解台灣的 「 原味文化 」 ?


原住民是怎麼來的?在台灣歷史中佔據甚麼位置?

原住民,一般泛指在17世紀大陸沿海地區人民尚未大量移民台灣(明鄭時期)之前,就已經居住在台灣及其周邊島嶼的人們。

【17世紀後】,住在西岸平地的人民率先迎來了大量移民,不過中央山脈這道天然屏障讓移民難以輕易抵達山上和東岸地區。到【清朝】時,這些民族被稱為「番族」,並用平埔番/高山番或者是熟番/生番來簡要劃分出是否歸順朝廷。到了【日治時期】,普遍認為平埔族大多已被漢化,政府利用教育同化和鎮壓討伐來治理高山族群,引起了原住民激烈反抗,例如賽德克族的「霧社事件」,《賽德克.巴萊》講述的就是這個故事。

【1945年後】,國民黨也帶來了兩百萬的軍民安置在南投、花東等地,大規模開山開路,原住民保留地也被視為國有土地。【1997年】第四次修憲正式將「原住民族」入憲,確立其民族屬性的集體權利;又在次年成立了原住民族委員會,開始訂定認定辦法。

然而這個過程充滿了不易。我們也許是因為卑南族的張惠妹、阿美族的蕭敬騰、泰雅族的徐若瑄等等,認識了原住民這個族群。但其實,張惠妹也曾在1996年出道時,被唱片公司擔心會因為原住民的身分對演藝事業產生負面影響。

近些年來,原住民的社會認同度才真正開始提高,他們的傳統文化、工藝被研究和保護,所在地的旅遊業也愈來愈引人矚目。下面介紹幾個原住民族,順便帶你去他們的領地玩。


【阿美】

阿美族似乎是我們最常聽到的,他們有個標誌性的「豐年祭」在每年的七月中到八月,除了慶祝豐收和感謝祖靈庇佑,也是讓族人團聚、大展歌喉舞姿的時刻。走花東縱谷或者海岸線都可以看到不少阿美族風情–在環境優美的鯉魚潭看螢火蟲、在馬太鞍濕地看阿美族如何用竹子構建一個三層的生態捕魚結構、在紅瓦屋餐廳嘗到各種山地蔬菜和特色的石頭火鍋、太巴塱部落(目前最大的原住民部落)有著著名的「豐年祭」,有時間還可以到擁有24公里泛舟河段的「秀姑巒溪」泛舟漂流。花蓮實在是一個值得反覆拜訪的地方。


【賽德克族】

賽德克族恐怕是近年來最知名的民族。他們的聚集地在台中的清境農場附近,事實上在霧社事件以前,這裡本就是賽德克族的地盤,一部《賽德克.巴萊》衝到台灣電影票房史第二名(僅次於《海角七號》,並且是同一個導演魏德聖。據說,魏德聖把《海角七號》賺的錢,都投資到這部史詩級的影片裡),清境也是非常著名的溫泉勝地,清境得名於蔣經國有感於此處「清新空氣任君取,境地優雅是仙居」,清境農場號稱「小瑞士」,是台灣人的避暑勝地。跟著羊群在清境農場上的青青草原,慢活一整天>>>>立即預訂


【泰雅族】

泰雅族是台灣分布最廣的原住民族,在宜蘭、桃園、苗栗甚至是台北的周邊,都有機會親近泰雅族的居住地,比如到烏來一日遊(烏來是泰雅族語「溫泉」的意思),山林空氣清新,看瀑布、泡泡溫泉順便嘗嘗泰雅婆婆的餐廳,體驗原住民文化。泰雅族、太魯閣族、賽德克族這三個民族曾經被歸成一族,也確實是有不少相似之處,比如視彩虹橋為神靈橋、最有特色的【紋面】文化——在面部刺紋。據說刺青的工具,是一支長約15公分的木棒,一端裝上牙刷狀的金屬針、一支長約25公分的棒狀木槌以及由爐火中取得木炭所製成的墨汁。「被刺青者呈躺臥狀,再由刺青的人單手將金屬針部分置於其臉部,以木槌擊之,所流出的血用薄竹片拭去後,將木炭塗在臉上。」男子成年紋在上額和下巴,女子則是上額及兩頰,這是對最勇敢、最有技藝(男子的出草獵首和女子的熟稔織布)的認可和榮耀。但目前台灣仍保有紋面的,就只有零星幾個九十以上高齡的老人了。


【太魯閣族】

太魯閣族是個非常頑強的民族,他們曾為了保護自己的土地和生存,經歷了最長的抗日戰役。1914年,日本派兩萬多人兵分三路攻打太魯閣族部落,他們以不到3,000男丁的數量,頑強抵抗了三個月。所以,日本統治台灣50年,最終只能統治到太魯閣這個頑強的民族三十二年。相對比較辛苦但風景超值的路線,就是穿越中橫公路到花蓮,經過著名的太魯閣國家公園,這裡對我們來說可能只是一個著名的觀光勝地,但它與太魯閣族有著息息相關的歷史深度,值得慢慢體會。遊太魯閣峽谷>>>>立即預訂   花東縱谷漫遊一日>>>>立即體驗


【噶瑪蘭族】

噶瑪蘭族族群意識非常強烈,文化特質也非常鮮明。他們最有名的祖傳工藝——用香蕉絲編織(沒錯,就是你吃的香蕉),將香蕉莖取出部分刮絲分線,編織成布,能製成服飾、手提袋等各種實用的生活用品。


【邵族】

位於湖畔的邵族發展出特別的漁獵方式,例如「浮嶼誘魚」和「魚筌誘魚」等。據說邵族是漢化最深的民族,但他們也依然維持著很多自己的傳統文化,例如公媽籃,也叫「祖靈籃」,其中放置祖先曾穿戴過的衣服和飾品。而「公媽」一詞來自於閩南話,因為閩南話中的「拜祖先」就是「拜公媽」。


【布農族】

布農族最著名的是【八部合音】(Pasibutbut),是目前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和音方式,早在1952年日本的音樂學者黑澤隆朝就把它寄往聯合國的文教組織,讓當代的音樂學者們驚訝存在於這古老部落裡面,如此繁複的和音。這首歌其實是布農族的〈祈禱小米豐收歌〉,每年11-12月舉行的小米播種祭上,部落裡的男子會圍成一圈合唱這首歌。歌聲一開始其實只有四部合音,但當音域逐漸提高之後,出現了八個不同的音階,因此被世人稱之為八部合音。到布農部落欣賞八部合音>>>>立即預訂


【雅美/達悟族】

日本人類學家曾將蘭嶼稱為雅美,但是族人依然自稱是「達悟」,雖然在族人的堅持下,原民會將族名正式改為達悟族,但現在各種資料中,兩個名稱依然同時出現。他們分布在蘭嶼島的六個村落,是台灣唯一一支海洋民族。由於生活環境的獨立,傳統文化保留得最為完整。他們視飛魚為神聖之物,所以在每年三月,當飛魚隨著黑潮洄游到蘭嶼的海域,雅美族人就會舉辦「飛魚祭」,祭典之後才會開始捕捉飛魚。他們在不同的月份用不同的方式,捕不同的魚類,簡直就是調節保護海洋魚類生態的典範。而在「終食祭」——每年中秋節以後,他們就會停止食用飛魚,這樣的季節限制也遏制了人類濫捕。要好好捕魚就得有一艘好船,因此造船對達悟族來說,也是神聖的使命。

其實在台灣不管走到哪裡,都有原住民文化的痕跡。目前正在推動政府認定的,還有不少被歸為「熟番」而被認為已經漢化甚至滅絕的「平埔族」。想要被認定完成,他們得向原民會提出申請,並考究其族群存在的證據,還要完成一定數量的族人署名,再由經行政院核定,而該族群的家譜蒐集狀況、歷史相關紀錄,和其具延續性質的語言和文化身分都會成為考量的因素。雖然這些歷程很辛苦,但是原住民們非常堅持。也許,這就是文化的力量。

從中橫公路往下走的途中,原住民朋友說:「你看那邊遠遠有房子的,本來住著一支太魯閣族的部落哦!」

「他們還住在那裡嗎?」

「沒有啦,早都被遷去山下了。」

「那他們還能回來嗎?」

「這裡現在是國家公園,是國家的地方哎!」

「可這裡本來是他們的家啊,在山下不習慣怎麼辦?」

「哎,原住民就是這樣子的啦。我們脾氣都很好呢,能好好生活就可以。」

你看,果然是樂觀的天性,支撐著他們一代又一代。

延伸閱讀:來到蘭嶼別忘了帶走自己的垃圾,「自己的垃圾自己撿」。

>>>>蘭嶼最新打卡景點「 咖希部灣 」:「放垃圾的地方」讓遊客看完都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