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作為香港人的「鄉下」, 就算無辦法到日本,都會在香港尋找日式餐廳,品嚐來自「鄉下」的味道。但你又對日本代表性食物 — 壽司了解有多少呢?原來日本人對迴轉壽司速度和壽司的擺放順序都超級講究,今次就整理了3個你不得不知的壽司冷知識,可能就連日本人都未必知!

壽司 3個你不知道的壽司冷知識示意圖,非當事人)
3個你不知道的壽司冷知識(示意圖,非當事人)(圖片來源:NTV《孤獨的美食家》劇照)

1. 迴轉壽司速度及擺放順序十分講究

1958年,日本第一間迴轉壽司 — 元祖元祿壽司於大阪心齋橋店開幕, 而在之後的20年間,元祿壽司迅速發展,高峰期時元祿壽司在日本擁有240家分店,直到1978年迴轉壽司的運輸帶專利已到期,迴轉壽司才如雨後春筍一樣出現在市場上,迴轉壽司業界也正式進入「群雄割據」的時代。

壽司 1958年,日本第一間迴轉壽司 — 元祖元祿壽司於大阪心齋橋店開幕
1958年,日本第一間迴轉壽司 — 元祖元祿壽司於大阪心齋橋店開幕(圖片來源:元祖廻る元禄寿司官網圖片)

而在經過業界人士多年間不斷的嘗試,研究出最理想的壽司運輸帶速度是每秒8cm,即每小時0.288公里。每秒8厘米的速度,剛好讓客人可以從容不迫地拿取想要的壽司,又可以兼顧到食材更換頻率的新鮮感。

壽司 在經過業界人士多年間不斷的嘗試,研究出最理想的壽司運輸帶速度是每秒8 cm示意圖,非當事人)
在經過業界人士多年間不斷的嘗試,研究出最理想的壽司運輸帶速度是每秒8 cm(示意圖,非當事人)(圖片來源:NTV《孤獨的美食家》劇照)

除此之外,壽司盤的擺放順序也是十分講究!業界人士認為,連放3碟同款壽司是最適合的。如果只放一盤,客人就很容易錯過拿取壽司的時機;如果連放4 – 5碟同款壽司,客人就會因為要觀察多碟壽司的新鮮度而舉棋不定,而3碟正可以解決以上問題。

壽司 業界人士認為,連放三碟同款壽司是最適合的
業界人士認為,連放三碟同款壽司是最適合的(圖片來源:Facebook@Henry & Co.)

2. 為何一碟壽司只放兩件?

相信你都有發現,不少壽司店都會在一隻碟上放2件壽司,但從不知道當中的原因。專門研究日本飲食文化的專家永杉久夫登上日本NHK電視台節目《チコちゃんに叱られる!》就指出,日本手握壽司的歷史可追溯至江戶時代,但當時的壽司大小,遠比我們常見的壽司份量大,接近一倍,就如飯團一樣。

壽司 當時的壽司大小,遠比我們常見的壽司份量大,接近一倍,就如飯團一樣
當時的壽司大小,遠比我們常見的壽司份量大,接近一倍,就如飯團一樣(圖片來源:unsplash@lu_pl_ph)

但正因為壽司太大,吃起來十分不便,會掉到一桌都是,同時且沾上醬油之後食用,食客的吃相也不好看。而握壽司的創始人「華屋與兵衛」將壽司改良,變成可以一口食用的大小。不過為了不讓客人感覺份量縮水,所以一碟就會有兩碟壽司,等同於以前一個壽司的份量。

壽司 為了不讓客人感覺份量縮水,所以一碟就會有兩碟壽司,等同於以前一個壽司的份量
為了不讓客人感覺份量縮水,所以一碟就會有兩碟壽司,等同於以前一個壽司的份量(圖片來源:unsplash@lu_pl_ph)

而你可能會在想「為什麼不會在碟上放3件、4件壽司,而一定是2件呢?」,永杉久夫也解釋到這是關乎到日本人的「執著文化」。到日本旅行時,你會經常看到神社門外有雕像都是成雙成對、以對稱方式設計,那是因為日本人認為對稱的物件都會帶來舒服的感覺,同時也會更神聖,所以一碟壽司也貫徹了這個觀念。

壽司 一碟壽司只有2件的原因是關乎到日本人的「執著文化」
一碟壽司只有2件的原因是關乎到日本人的「執著文化」(圖片來源:unsplash@helgachrist)

3. 食壽司滋味加倍的方法超簡單

香港人喜愛食壽司就人人皆知,但原來想讓壽司滋味加倍的方法其實比想像中簡單,只要夾起壽司時,將壽司反轉,魚生片朝下的方法入口就可以更好地享用到壽司。反轉壽司的原因是因可以讓味蕾先接觸到魚生片,更好地感受生魚片的鮮味。

壽司 反轉壽司的原因是因可以讓味蕾先接觸到魚生片,更好地感受生魚片的鮮味
反轉壽司的原因是因可以讓味蕾先接觸到魚生片,更好地感受生魚片的鮮味(圖片來源:unsplash@Airam Dato-on)

但如果將壽司完全反轉再放入口,很有機會會令上面的生魚片掉落,因此有壽司師傅指出可以將壽司側放入口,既可以品嚐到生魚片鮮味,又不會令食材掉落,是最兩全其美的吃法。

壽司 有壽司師傅指出可以將壽司側放入口,既可以品嚐到生魚片鮮味,又不會令食材掉落
有壽司師傅指出可以將壽司側放入口,既可以品嚐到生魚片鮮味,又不會令食材掉落(圖片來源:unsplash@Thomas Marban)

圖片來源:NTV《孤獨的美食家》劇照、元祖廻る元禄寿司官網圖片、Facebook@Henry & Co.、unsplash@lu_pl_ph、unsplash@helgachrist、unsplash@Airam Dato-on、unsplash@Thomas Marb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