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滿文化與溫度的「 中國的伊斯蘭國 」──沙甸


雲南沙甸這個地方,被稱作「 中國的伊斯蘭國 」,聽起來彷彿是座法外之國。然而,我對這個幾乎是孤立的、被漢人區包圍的伊斯蘭小鎮,卻始終充滿好奇,也決定要一探究竟。終於藉著某次機會,特意繞路到這裡。


沙甸大清真寺,壯觀的禮拜儀式

大清真寺,是這座小鎮的中心,從鎮上大部分地方,抬頭就能看見它高聳的四座宣禮塔。沙甸清真寺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而現在這座清真寺,始建於2005年,1.3億建設資金基本來源於教民捐款,可容納1萬人做禮拜,是整個東南亞最大。

「歡迎來參觀,歡迎拍照!」穿制服的保安大哥,一眼就從成群做禮拜的人裡認出了拿著相機,一副遊客打扮的我,他親切而禮貌的招呼讓我瞬間放下了戒備。他只告訴我兩條規則:1、進樓前要脫鞋;2、只能在走廊參觀拍照,不能進殿內。

當時正趕上穆斯林的晌禮,大殿中統一著白袍的教職人員(後來才知道,是當地經學院的學生)左右一字排開,而阿訇站在中間,身前則放著成堆的經文,場面無比莊嚴。

因為看不懂,索性找剛剛的保安大哥聊天,順便請他介紹一下。他說,整座清真寺在建造時就考慮到了方便遊客,例如三座禮拜殿之間特意用寬闊的走廊隔開,就是為了讓遊客在走廊裡參觀與教徒做禮拜互不干擾。我沿著走廊走了一圈,確實可以從各個角度近距離看到禮拜的全過程,又不會打擾到他們。

他隨口說:「你明天來就好了,明天是主麻日(星期五),晌禮時,附近好幾個鎮的信眾都會聚集到這裡做禮拜,場面相當壯觀。」當我隔天再來到這裡的時候,昨天還是供遊客隨意走動的走廊,今天為了容納上萬名的信眾而鋪上了地氈。

一直到禮拜即將開始,我被禮貌地請下禮拜區(因為主麻日人太多,所以昨天的走廊也成了禮拜區)。

禮拜的過程,與昨日無異,但規模要大很多。當看到密密麻麻的信徒,對著心中聖城的方向,虔誠地一次次俯下身子做禮拜的時候,大概能理解「信仰」在他們心中的重量了。作為一個堅定的無神論者,雖然我不會選擇那條路,但我尊重每一個人的信仰。

沙甸和雞街鎮上的所見所聞,讓謠言不攻自破

除了清真寺,這座小鎮還有不少值得一去的地方。就在清真寺對面的伊斯蘭藝術館,展出了許多穆斯林的書法和繪畫作品。這其中既有沙甸本地人,也有寧夏等地的回族,甚至還有這位皈依了穆斯林的漢族藝術家,他結合了阿拉伯文和漢字的書法作品讓我流連了很久。

沙甸和附近的雞街鎮(相隔不過1、2公里),還有許多座造型各異的清真寺可以參觀。

早已廢棄的雞街火車站,曾是個碧石鐵路的重要一站,也是大名鼎鼎的滇越米軌的支線。在這裡,我終於找到了雲南此行唯一見到的百年寸軌(比米軌還要窄的鐵軌)遺跡,興奮不已。

隨意走進附近村子裡一家提供餐點的院落,那是一家三代回民自己住的房子。沒有菜單,我看著桌上擺的甜品,垂涎欲滴,說就來一份這個吧!

小朋友頑皮地過來玩起我的相機,我笑著揮手試圖勸退他媽媽的呵斥。我說:「幫你拍張照片吧!」他說好啊好啊!

於是相機裡就留下了這位回族小朋友頑皮而有點緊張的一刻。

很多人說,沙甸是「政教合一」,全區推行伊斯蘭化政策,漢人連餐館都不能開,更不用說喝酒。但是到當地看後,才發現事實不是如此。

漢人燒烤攤,仔細看,都是不戴頭巾的漢人。地點就在雞街清真寺對面,站在清真寺門口就能聞到烤豬肉的香氣。

如果你不信那攤上有豬肉,看這裡,酒吧,大大方方地開著。

回味餐廳裡,滿滿感動的一餐飯

沙甸的招牌餐廳,叫「回味」,一語雙關。餐廳的老闆也是位虔誠的信徒,他的堅守教義,被當作故事,寫在沙甸大清真寺的宣傳欄上廣為流傳:曾有幾個漢人到他餐廳吃飯,菜點好端上桌了,才知道這裡不能喝酒,便與店員爭執起來。老闆聽聞此事趕來,寧肯讓客人不付錢直接離開,也不願壞了店裡的規矩。而那裡還有「禁止客人點過多菜」的規定,看似無厘頭,其實蘊含著「節約第一,賺錢第二」的思想。

這裡同樣沒有菜單,只能去櫃枱看著食物櫃點菜。服務員推薦了醬牛肉、花生湯。不得不說,那盤醬牛肉,味道鮮美、口感獨特,特別是肉凍的部分,令人回味無窮。

後記

當然,豬肉依舊是我的最愛,一天也離開不了。我更沒辦法放棄自己的無神論主張,改去相信世界是神造的。但還是不能不被回民的這種淳樸和虔誠所深深感動。最後,當你對一個民族或人民有誤解時,去試著了解他,不要聽信謠言,我相信這就是旅行賦予的意義。

發現更好玩的世界,預訂獨一無二的旅行體驗>>>>KL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