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不打電話,這是個問題;發不發短訊,這也是個問題;用不用語音訊息,是另一個更大的問題。

打電話 VS 傳訊息  現代人溝通變複雜

在沒有手機的年代,電話只是一部電話,打不打電話,只有一至兩個簡單直接考慮,就是甚麼時候打。例如三更半夜可否打給別人?又或是對方沒接電話時,會否再次打去?那個年代,你不用考慮使用其他方法去聯絡對方,沒有人會覺得你打電話給他前,必先發個電郵通知一聲,總不成用傳真機或傳呼機先聯絡好吧?到了近幾年,當即時通訊軟件變成溝通的主要渠道,情況變得多元,也變得複雜。

我聽過有人說過:

「我最討厭就是別人忽然打電話給我,為甚麼不用 WhatsApp 說呢?」

「我最怕別人發一堆文字短訊給我,冷冰冰的,好像不懂與別人溝通!」

「我最怕別人發留言訊息給我,為甚麼不打字?浪費別人時間!」

打電話或語音短訊 ≠「文盲」

至於我,到底是哪種人呢?坊間有種偏見,以為喜歡用電話或用語音短訊的人,肯定是長輩,刻薄一點就說是「文盲」。其實還是要看時間、人物、地點,以及所談之事。我最初覺得自己是那種喜歡預約來電、發文字訊息的人,但還是會有例外的情況。

有時在街上,沒空閒或沒地方打字,但又不方便打電話,那麼用上語音也是在所難免。例如有朋友忽然從香港發訊息問我買摺疊單車之事,似乎急著買車,那時我剛好在拉薩的林廓轉經道上,沒法即時以文字回覆,而且不是兩三句文字就能解釋清楚,很自然就會用語音回覆,估計朋友也不會介意吧!又例如約了朋友,去到現場時,發覺約會地點的情況有些改動,事出突然,需要即場處理的事情已經較多,未必有時間用文字把事情交代,用上語音訊息也是間中出現的情況。

首次聯絡不應用語音短訊

有些人把發語音訊息的人說成是「文盲」,但我身邊有兩名出版過書及定期有寫專欄文章的朋友,其實就對語音訊息有種偏愛。不知是不是寫作的人,惜字如金,反而更多用語音訊息。幸好對方往往言之有物,所以見到對方發一堆語音留言訊息,照樣會聽。

我可能曾經也跟別人說過,不喜歡別人用語音跟我聯絡,但後來發覺情況確實太多,現在也不敢一概而論。不過有一些關於語音短訊的情況,至今還是讓我覺得煩厭,就是有陌生人用臉書的 Messenger 跟我聯絡,發了一堆語音訊息給我,加起來有兩分多鐘。對方是誰呢?不知道。想談甚麼事情?也不知道。首次聯絡,便用上一堆語音,感覺還是無禮。遇到這種情況,當然直接忽略,不加理會便算。

每人都有接收電話的偏好

打電話前,到底應該預約,還是不應該預約?這是個問題。每個人都有自己對接收電話的偏好,我聽過以下說法,這些說話其實都相互抵觸,但不少人都把自己所持的標準,當成是世界的共同法則。

「為甚麼一定要用電話來溝通呢?這些事情用短訊說,不是更方便嗎?」

「我不明白現在的人為甚麼打個電話都要預約,直接打來不就可以了嗎?」

「我有來電恐懼症,每次聽到電話鈴聲,都覺緊張。」

我覺得自己較喜歡的溝通方式,似乎也是盡量用文字,打電話就可免則免。但想深一層,其實還是要看對談的人、所談之事,當然也有時間之分。

有些情況打電話會更好

有陌生人不知從哪裡得知我的個人手機號碼,居然在晚上 11 時多從香港打電話來拉薩給我,問我去西藏旅遊時應該注意甚麼,我當然就不想回答了。但又試過有人也從別人得到我的手機號碼,晚上在拉薩打電話給我,先表達了歉意,說明是從哪人得知我的號碼,然後說他的朋友在拉薩有高原反應,要進醫院,因為人生路不熟,所以問我應該如何處理。雖然也是晚上打來,但就覺得較為合理。

有些情況用電話來說比較方便,例如一對一的見面時間及地點,本來很大彈性,我心裡想的是「這個星期很忙,但是下午可以抽到時間見面,卻只能在港島東區的範圍,如果是其他地點,就要等到下星期才有時間,不過剛好星期五要去元朗」,原來對方也剛好在元朗,當中的見面時間及地點,用電話一說,三言兩語之間就能有共識,萬一換成短訊,隨時就得花上更長時間。

通訊之事,暫時就說這麼多,以後有機會再談談。

下一頁:倉頡 VS 速成 VS 拼音輸入法!學倉頡難但快 @Pazu薯伯伯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