爛尾娃被迫接受低薪職位
「爛尾娃」一詞在內地社交媒體上廣為流傳,與中國未完工的「爛尾樓」相似,形容那些寒窗苦讀多年卻畢業即失業的年輕人。
根據網絡釋義,「爛尾娃」指孩子寒窗苦讀十幾年,耗費了大量資源,然而大學畢業後卻找不到滿意的工作,高不成低不就,人生彷彿進入了爛尾狀態。
另一說法是,許多父母熱衷於「雞娃」,投入大量時間、精力和金錢來激勵(「雞」)孩子學習,報各種輔導班和培訓班,但「雞」到一半,發現孩子表現平平,「雞」不動娃了,或者因為花費太多,經濟上力不從心,於是停止或減少「雞娃」行動,彷彿進入了爛尾狀態。
報道指,密歇根大學社會學助理教授周韻指出,曾經由大學學位保障的良好就業前景、社會向上流動等目標,如今對中國青年來說越來越遙不可及。許多「爛尾娃」發現,即使擁有高學歷,在經濟疲軟的環境下,仍難以找到對口或高薪的職位,迫使他們不得不回鄉依賴父母。
報道分享了湖北中醫藥大學畢業生Amada Chen的經歷,她在一家國企從事銷售工作,但由於每天長達12小時的高壓工作僅賺取60元人民幣,最終忍受不住辭職。
儘管投出了130封求職信,她能獲得的職位大多與銷售或電商有關,完全無法實現她原本希望的中醫藥相關職業,迫使她重新考慮自己的職業規劃,甚至考慮轉行當模特兒。
綜合報道,類似的案例屢見不鮮。27歲的曹澤法去年從中國外交學院取得碩士學位,卻因理想的高薪工作難尋,不得不回河北老家,開始懷疑自己多年學習的價值。他目前正在考慮攻讀博士學位,希望未來幾年經濟環境改善時能有更好的就業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