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月仲未有得飛去第度旅行,留喺香港一樣有大把嘢玩同地方好去!今個週末一於約埋同學朋友仔,或者一家大細,甚至一人成行嚟到中西區海濱長廊走一轉,同步記得要望實個地面呀,包你到時喺維港美景前有開心新發現,玩到樂而忘返!自問腳骨力夠好兼精力充沛,仲可以沿住海濱一路行到銅鑼灣避風塘,發掘更多意想不到嘅香港地設計驚喜!

今次推介大家一齊親臨現場發掘驚喜嘅6月節目,嚟自名叫「#ddHK設計#香港地」(Design District Hong Kong)一個為期三年嘅創意旅遊項目,由旅遊事務署呈獻、香港設計中心主辦。雖然今年已經係最後一年,但主辦單位依然用心邀請咗多個本地及海外設計團隊,透過設計思維勾劃出7組令香港人好有共鳴嘅創意設計裝置,希望以創意做引子帶領本地旅客,以唔同步伐節奏體驗不一樣嘅香港地,為維港呢個傳統旅遊景點添加創意設計新意。

《維港放小息》@中西區海濱長廊,靠近馬公園(展出期:65日 起,初步至620

細個讀書時大家都期待放小息,大夥兒圍埋玩跳飛機、紅綠燈、猜樓梯等遊戲。到長大進入社會大學後,就變成期待有「放小息」玩吓抖吓嘅時候。事實上玩係無分年齡大小,而且仲有益身心同社交發展𠻹!因此本地設計團隊Napp Studio嘅曾偉俊Aron Tsang,就夥拍另外兩位年青設計師梁皓晴(Rosalia Leung)同李鴻健(Kennif Li),創作咗今次散佈喺中西區海濱長廊嘅五組地面「青磚黛瓦」式遊戲圖案設計——《維港放小息》作品系列。

五款遊戲名稱大家可能耳熟能詳,不過設計師們就為佢哋創造出全新玩法!公眾可以跟隨設計團隊嘅建議玩法樂在其中,或者發揮自己嘅創意思維,探索出前無古人嘅遊戲方式!

《維港放小息》新。十字界豆腐@中西區新海濱長廊(近添馬公園) 新玩法係先揀一位玩家做「指令人」企喺中間十字指令台,其他玩家各佔領一個形狀色塊。當指令人喊出「十字界豆腐!」時,所有玩家須離開原地並儘快佔領另一色塊,喺移動過程中所有玩家必須踩住藍色或橙色嘅運送網點移動。至於無佔據到形狀色塊嘅玩家,就成為下一個指令人。為使遊戲能夠迎合唔同年齡玩家嘅需要,設計團隊建議老友記同小朋友踏藍色點,而年青人同大朋友就踏橙色點。
《維港放小息》新。十字界豆腐@中西區新海濱長廊(近添馬公園) 新玩法係先揀一位玩家做「指令人」企喺中間十字指令台,其他玩家各佔領一個形狀色塊。當指令人喊出「十字界豆腐!」時,所有玩家須離開原地並儘快佔領另一色塊,喺移動過程中所有玩家必須踩住藍色或橙色嘅運送網點移動。至於無佔據到形狀色塊嘅玩家,就成為下一個指令人。為使遊戲能夠迎合唔同年齡玩家嘅需要,設計團隊建議老友記同小朋友踏藍色點,而年青人同大朋友就踏橙色點。

以「十字界豆腐」為例,原先玩法最少需要五位玩家。做捉嘅人企喺中間,其餘四人企喺四角。當中間嘅人喊出「十字界豆腐!」所有玩家須互相走位,唔准留喺原地。而佔據唔到四角嘅人就成為輸家,需要企喺中間發指令。當設計團隊跟年青人討論後,後者提出可以令玩法和玩家人數變得更靈活,於是就改用咗唔同形狀嘅色塊作為各位玩家企嘅位置,又增加新範圍線令玩家適當調教可走動嘅範圍。新玩法亦考慮到跨代共融嘅元素,等老友記同小朋友所踏企嘅色塊,跟年青人所踏企嘅色塊有所分別,都幾考臨場反應㗎。

《維港放小息》新。猜飛機@中西區新海濱長廊(近添馬公園)
《維港放小息》新。猜飛機@中西區新海濱長廊(近添馬公園)

到底今次嘅變奏新遊戲,想帶出咩訊息效果呢?設計團隊卻出其不意地先反問:「大家小時候在玩什麼遊戲呢?大家父母以前又在玩什麼遊戲呢?」接著表示:「我哋早前舉辦咗多場有關公園空間和遊戲設計嘅工作坊,透過舊照片、邀長者收集口述歷史,去了解上一代小朋友嘅經典遊戲。以前物質並唔富裕,但只有一塊空地,一啲簡單工具例如粉筆、麻繩,就能夠將那個空間變成玩樂空間,所以今次我哋邀請咗年青人去重新設計這些經典遊戲,令它們變成對現今小朋友和年青人有吸引力嘅遊戲。我哋希望通過設計工作坊,去提醒大家都曾經是充滿創意和貪玩的小朋友。希望作品通過玩樂連繫人和空間,同時亦連繫長幼兩代。」

《維港放小息》新。康樂企@中西區新海濱長廊(近添馬公園)
《維港放小息》新。康樂企@中西區新海濱長廊(近添馬公園)

設計團隊又補充:「希望喺日常生活中都可以加入玩嘅元素。玩唔一定要到公園、遊樂場、主題公園,亦唔局限於只係小朋友嘅專利。就好似上一代小朋友咁,只要有一塊空地幾塊石頭,加上三五知己就可以成為一個玩樂空間。今次《維港放小息》嘅理念係希望用既簡單又美觀嘅設計,激發大家兒時嘅回憶,同埋想玩敢玩嘅創意。」如果大家有興趣可以喺IG尋找@recess_at_harbourfront,了解更多小故事。

《維港放小息》新。格仔紅綠燈@中西區新海濱長廊(近添馬公園)
《維港放小息》新。格仔紅綠燈@中西區新海濱長廊(近添馬公園)

 

《維港放小息》新 。唔跌(落)地@中西區新海濱長廊(近添馬公園)
《維港放小息》新 。唔跌(落)地@中西區新海濱長廊(近添馬公園)

 

項目「#ddHK 設計#香港地」今年繼續邀請公眾一齊成為持份者,為公共空間注入新生機及發掘更多可能性。只要透過創意設計改造,即可將充滿時代感與童年回憶嘅傳統遊戲,蛻變成新穎且富趣味嘅玩樂活動!而透過唔同嘅感官刺激,亦有助公眾重新投入大自然嘅懷抱!

「維港蛻變」共有七組創意設計裝置,包括《首》 、《#一齊一個人》、《漣.輪》、《聲之穹蒼》、《維港放小息》、《靜觀自然》以及《川流不熄》。大家可以隨心自選訪遊一個或多個設計作品,甚至將佢哋串連起嚟,變成專屬嘅城市步遊路線圖,深度認識香港地及社區文化,同時享受愜意放鬆嘅時光。

(模擬圖) 《靜觀自然之靜思彩虹》 @鄰近灣仔碼頭之海濱休閒站(展出期:6月9日起,初步至7月初) 本地設計團隊Milk Design 以設計重新思考公園公共空間嘅可塑性為題,設計出一系列五組位處唔同位置嘅感官裝置,鼓勵公眾透過視覺、聽覺、觸覺與呼吸,開啟感官細味大自然之美。系列之主要作品靜思彩虹更透過讓參與者靜心練習正念,用心感受當下,完成後更可看見平日難得一見嘅彩虹!
(模擬圖) 《靜觀自然之靜思彩虹》 @鄰近灣仔碼頭之海濱休閒站(展出期:6月9日起,初步至7月初) 本地設計團隊Milk Design 以設計重新思考公園公共空間嘅可塑性為題,設計出一系列五組位處唔同位置嘅感官裝置,鼓勵公眾透過視覺、聽覺、觸覺與呼吸,開啟感官細味大自然之美。系列之主要作品靜思彩虹更透過讓參與者靜心練習正念,用心感受當下,完成後更可看見平日難得一見嘅彩虹!

 

 

《首》@銅鑼灣避風塘海濱(展出期:6月5日起,初步至6月20日) 一口設計工作室以大坑舞火龍及避風塘嘅「龍歸滄海」儀式為靈感,並請到大坑坊眾福利會、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火龍傳承人陳德輝(輝哥)親自監製,以珍珠草紮成龍首並插上火紅長壽香,藉此為香港驅趕病疫送上美好寄寓。又參考中國園林水中假山石造型,以#ddHK項目外形砌成高低起伏嘅龍身裝置。此作品亦與「維港蛻變」策展結尾嘅委約作品《川流不熄》首尾呼應。
《首》@銅鑼灣避風塘海濱(展出期:6月5日起,初步至6月20日) 一口設計工作室以大坑舞火龍及避風塘嘅「龍歸滄海」儀式為靈感,並請到大坑坊眾福利會、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火龍傳承人陳德輝(輝哥)親自監製,以珍珠草紮成龍首並插上火紅長壽香,藉此為香港驅趕病疫送上美好寄寓。又參考中國園林水中假山石造型,以#ddHK項目外形砌成高低起伏嘅龍身裝置。此作品亦與「維港蛻變」策展結尾嘅委約作品《川流不熄》首尾呼應。

《#一齊一個人》@銅鑼灣避風塘海濱(展出期:6月 5日起,初步至6月20日) 一口設計工作室創作出多款「亭台」式戶外家具,以跳脫創意激發大家對應疫情期,如何無顧慮地共享公共設施作出重新思考。由一個人靜靜地坐著發白夢,到一個人玩氹氹轉、搖搖板、音樂停等。大家望落好似「一個人」玩,其實又無形中喺「一齊」。
《#一齊一個人》@銅鑼灣避風塘海濱(展出期:6月 5日起,初步至6月20日) 一口設計工作室創作出多款「亭台」式戶外家具,以跳脫創意激發大家對應疫情期,如何無顧慮地共享公共設施作出重新思考。由一個人靜靜地坐著發白夢,到一個人玩氹氹轉、搖搖板、音樂停等。大家望落好似「一個人」玩,其實又無形中喺「一齊」。

 

《川流不熄》@中環海濱活動空間(展出期:6 月5日起,初步至6月15日),入場時間:下午1時至晚上10時(晚上9時30分最後入場) 由美國知名設計工作室Poetic Kinetics嘅藝術家Patrick Shearn操刀,以其最具代表性嘅「Skynet」系列創作出嘅動態懸空雕塑,並成為今次設計#香港地嘅壓軸作品!作品由逾45,000條色帶組成,面積約700平方米,中間反光帶猶如時光之河,展現無盡生機及未來延展嘅無盡可能性。遊人置身隨風飄揚嘅動態雕塑下,能感受川流不「熄」卻又恬靜如一嘅城市氣息。
《川流不熄》@中環海濱活動空間(展出期:6 月5日起,初步至6月15日),入場時間:下午1時至晚上10時(晚上9時30分最後入場) 由美國知名設計工作室Poetic Kinetics嘅藝術家Patrick Shearn操刀,以其最具代表性嘅「Skynet」系列創作出嘅動態懸空雕塑,並成為今次設計#香港地嘅壓軸作品!作品由逾45,000條色帶組成,面積約700平方米,中間反光帶猶如時光之河,展現無盡生機及未來延展嘅無盡可能性。遊人置身隨風飄揚嘅動態雕塑下,能感受川流不「熄」卻又恬靜如一嘅城市氣息。

 

「設計#香港地」網站: www.designdistrict.hk
「設計#香港地」FB: www.facebook.com/designdistricthk
「設計#香港地」IG: instagram.com/designdistricthk_ddhk/

 

(Presented by Hong Kong Design Cent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