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十年前在新加坡國立大學當交換生,學期初的時候所有課外活動學會都在擺攤招收會員,無意中經過一個攤檔 – Scuba DivingClub潛水學會,除了驚訝,還是驚訝。第一個驚訝,是因為對潛水的認知是一樣專業很高尚很遙遠的活動,怎麼會想到大學裏竟然會有潛水學會?第二個驚訝,是費用遠比想像中平宜,考一個Open Water潛水牌,才只需新幣四百,即港元二千元而已,還包括理論課,泳池課,和一個馬來西亞的三日兩夜團,那麼優惠的價錢,平凡人如我也有能力負擔!那一刻,只需繳交SG$50按金就可以報名了,剛巧我的錢包不多不少剛好有五十塊錢,就這樣,我和潛水的緣份便正式開始了。

那次之後,我又分別參加過一個Leisure Dive的旅程和一個Advance Open Water 的課程,不過,雖然Log Book上有十多次的潛水紀錄,但說真的,我的潛水知識仍然是一知半解,很多理論還沒有弄清楚明白,甚麼Depression Sickness, Nitrogen Narcosis, 還要計Dive Table,總之就是一頭霧水。考牌要考理論筆試,但對於自少接受填鴨式教育的我,拿取高分數把考試混過去絕對不是難事。不過,筆試其實是要讓我們明白實際潛水每一個動作的背後原因,沒有弄清楚理論,實際潛水的時候也就更加亂七八糟,明明知道要慢上慢落,要控制neutral buoyancy,要做decompression stop, 但一到水中就通通不受控制,可幸很多同學也和一樣,導師也沒說甚麼,我們身子也沒甚麼大不了,最後也就不了了之了。

事隔十年,近日男友也想體驗深海潛水的滋味,發覺不同國家的潛水勝地都有提供「五天兩牌密集式課程」,即是一天理論課,兩天OW(Open Water)和兩天AOW(Advance Open Water)潛水實習課,於是我決定以陪讀的身份上課,但卻把從前不明白的理論和做不到的技巧通通不攻自破了。

 

鄰近香港的平宜潛水勝地,來來去去也是那幾個,菲律賓、泰國、馬來西亞和印尼,最後選擇到沙巴潛水,也許是我對馬來西亞有一份情意結,過去十年無數次到訪這個國家,身邊有許多許多馬來西亞藉朋友,還有十年前我也是在這裏開始我的潛水生涯。

在沙巴潛水,其實就只有兩個地區選擇,分別是位於西北面的首都亞庇Kota Kinabalu,或是東南面的Semporna。上網看了許多資料,雖然聞名世界的潛點Sipadan島是在Semporna對出,但這裏只讓人作體驗潛水,不能上課堂。至於附近另一潛水熱點Mabul島雖然可以上課,但島上的住宿卻是兩個極端,超豪華渡假村或超污染村屋,若果每天到Mabul島上課但晚上在Semporna住宿,單程船程卻需要四十五分鐘,可知道上課是很累人的事啊,真的不願意每天早出晚歸還要花個半小時在船上打瞌睡,於是,最後我們決定在首都KK上課,因為到離島的船程也就不到十五分鐘而已。

 

跟KK的潛水店通通問了價,若果不計住宿只計五天兩牌課堂,價錢原來也可以相差很遠,從最便宜的馬幣一千七(港幣三千四)到最貴的馬幣二千七(港幣五千四)都有。細心思考原因,我想都不外乎那幾個,公司規模,師生比例,裝備新舊程度,員工薪酬,潛水牌所屬機構,教練年資等。不過,十年前學校的潛水學會包班學潛水,價錢是很廉宜了,但師生比例那麼高,我和大部分同學最終都學得半桶水,可幸是沒有意外發生罷了。今次五天兩牌(OW+AOW)密集式課程,男友要在那麼短的時間去學習一項新技能,消化一門新知識,省錢真的不應該是我們考慮的首要因素。

出發前根據電郵的回覆、網頁的感覺、其他顧客的留言等篩選了最後三家潛店,到步KK後再一一到訪。一家是大規模的,門面堂皇,有專屬的營銷部門;一家是一人店,是一位來自紐西蘭的年輕教練;一家是中等規模,教練是一位入行二十多年的馬來西亞華人大叔Mr Foong。最後,男友決定挑選華人大叔,因為他的年長,氣質淡定,有一份老人家的親和感。後來才知道,他的故事曾經被拍攝成紀錄片的!(若果我是在流浪年遇見他,我一定跟他做「夢想專訪」,哈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zfC9U4D3Y

 

 

密集式潛水課 #第一天 – 理論課

由於前一天華人大叔已吩咐男友先把幾個重點DVD章節看畢,以減少上理論課的時間,而男友又是典型的理科運動人,所以所有理論對他來說都是一看就明白的東西。(其實我也是理科運動人啊,為甚麼我卻學得一頭霧水?一定是因為我是女生!)

十年前許多潛水理論都是一知半解,十年後重新學習後終於攪清楚了,以下是我覺得安全潛水必須要攪懂的重點:

  1. 為甚麼不能在水中敝氣?若果身子吸滿空氣然後敝氣,身子會向上升,當水壓減少肺內空氣會膨脹,最後肺部就會爆炸了!
  2. Dive Table到底要怎麼計?就是每次下潛前計劃一下自己打算潛多久和潛多深,從氣樽吸入的Nitrogen(氮氣)份量會因此不同,每個dive之間身體還需要多少時間去釋放出剩餘的氮氣。
  3. 為甚麼在水中下降和上升的速度分別都會一開始很慢,後來卻變得很快?越深水水壓越大,當下降到一定深度後,水壓已把身上衣物的空氣都壓出來了,於是下降速度便越來越快;上升則相反,當不斷上升,身上衣物的厚度開始回復原狀了,還有BCD內的空氣也會膨脹,令上升速度加快。
  4. 怎麼做到neutral buoyancy?就是要學習放慢呼吸,只靠體內的空氣讓身子微微上升和下降
  5. 怎樣做decompression stop?依靠腳踢令身體從水底上升至所需深度,然後還要把BCD的空氣釋出。十年前我就是不懂,大家都傻傻的以為要上升了,於是把BCD充氣,結果大家都立即飛上水面去,從沒成功做到一個decompression stop!

 

密集式潛水課 #第二三天 – Open Water 下水禮

 

還記得十年前學潛水,我們會先在學校的游泳池練習各項技能,後來到馬來西亞再在大海練習。今次密集式課程沒有泳池,所以首先所練習的技能會先在淺水區進行,大約就是在水深及腰的位置以單跪姿勢練習。所謂Open Water開放式潛水,即是考牌後我們應該懂得基本的潛水安全應變方法,譬如怎樣使用身上所配戴的每一樣裝備,還有它們發生問題時怎麼處理,怎樣和buddy在水底溝通以策安全等。

 

簡介一下兩天OW課程都學了甚麼:

怎樣……..準備裝備/下水/在水面用Snorkel呼吸/在水中用regulator呼吸/平衡耳壓/用蛙鞋踢水等等等等

假如……..mask/ regulator/weight belt鬆脫怎麼辦?BCD不斷充氣怎麼辦?氣樽不夠氧氣怎麼辦?在水底和buddy失散了怎麼辦?

怎麼做……..neutral buoyancy/ decompression stop/ navigation等等

 

Open Water容許divers潛到十八米水深,不過大部份珊瑚和魚類都在十多米左右範圍活動,而越往深海去陽光越難照射,顏色反而顯得灰綠。若果只打算玩業餘潛水,考一個OW牌其實就夠了,在世界各地的潛點找個Dive Master陪潛,那就不怕在水底迷路了!

 

密集式潛水課 #第四五天 – Advanced Open Water 向深海出發

 

假如Open Water已經足夠玩業餘潛水,那為甚麼要考AOW呢?就是希望有一天可以繼續考上去做潛水教練!(哈哈!發白日夢中……….)

 

 

兩天的課程跟OW相比,其實我覺得挺輕鬆的,除了相對較少技術練習,多點潛水經驗,AOW的特色是有深潛和夜潛。當我們潛到30米的深海去,在水裏逗留的時間會相對較短,因為所消耗的氧氣量會增加,積累在身體的氮氣量也會增加。

 

在深海潛水還有機會中「氮氣毒」Nitrogen Narcosis, 所以教練需要我們在水底打繩結,若果之前在水面打結無問題,但在水底卻因為思考遲緩而不能打結,那便代表不適合作深潛了。不過,如之前所說,越往深海去陽光越難照射,四周顏色顯得灰綠,所以深潛都不是為了看珊瑚或魚類了,反而是為將來technical diving看沉船Wreck Diving或探洞Cave Diving鋪路。

 

 

至於夜潛,大家都必須配備電筒,教練說晚間活動的魚類都不一樣,我只知道入黑後魚仔們通通都在睡覺,我游到牠們身邊再用燈照牠們眼睛才把牠們弄醒!(很變態的女子…….)

 

還有,就是看見了一些「兒童不宜觀看」的場面

 

 

考AOW必須練習一樣很有用的技能,就是自己在水底的方向感。拿著指南針,先向東潛踢水N下,再右轉90度向南潛踢水N下,再右轉90度向西潛踢水N下,再右轉向北潛踢水N下,最後,方向感一百分的人理應是回到起點的,我這個方向感白癡,只好期待有一天Google/ GPS會有水底地圖的出現。

 

 

到深海潛水 一生人必須做的事 – 後記

很多人以為要潛水必須要懂得游水,教練說其實不需要的,只要不怕水,很多潛水技巧都可以慢慢掌握,甚至較學習游水更容易!(我說的…….)

若果不想學潛水但想試玩潛水,所有潛店都有DSD (Discover Scuba Diving)的一天體驗活動,就是教練貼身指導每個動作,讓參加者可以安全地體驗水肺潛水的滋味。

另外,這些密集式潛水課其實是不會到訪太美麗的潛點或是看見太多海洋生物的,因為每一次下潛都是要學習/練習/考核一項新的技能,所以要好好享受潛水的樂趣,待考完牌後再報名參加Leisure Fun Dive到靚靚潛點欣賞珊瑚/魚仔/海龜/鯊魚吧!

至於一心想學潛水的朋友,真的不要像我十年前那樣省了金錢卻只學得半桶水了,寧願一次過多花一點錢找個有資歷有耐性而又願意小班教學的教練更好, Naui/ Padi/ SSI 等等都是全世界聞名的潛水組織,而資歷也是互相認可的,最重要是要找個和自己合得來的教練。

全世界有70%都是海洋,只在陸地旅行而不到大海探險實在太說不過去了。我想我也不會有機會上太空了,所以潛到深海裏體驗沒有地心吸力的感覺也挺好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