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日本旅遊,想要從吃吃喝喝逛逛的無限循環之中玩點不同的,那麼去觀看一場戲劇演出或舞蹈表演就是個非常直接的方法了,劇場更是了解日本傳統文化的絕佳場所。


 

能樂

 

 

 

 

 

 

 

 

 

 

 

 

 

猿樂,被普遍認為是能樂的起源,它以農村的祭神儀式出身,後得到武士的賞識和資助,成為了貴族所觀賞的戲劇。其實這是一種在中國唐代盛行的散樂傳入日本之後,被當地化。到了13世紀後期,在猿樂大師世阿彌(Zeami)時代才出現了「能」的叫法,明治維新之後,更是直接將猿樂改名為「能樂」。

能樂有兩種戲劇類型:能(noh)和狂言(kyogen),兩種類型可以說是相去甚遠又特立獨行。

上為能,下為狂言。

 

一般來說,狂言是依附於能的演出,是能劇之中的串場表演。另外一個大不同則是,能劇的演出是以超現實世界的鬼靈神界故事為主,且以悲劇形式,主角一般都會戴上面具,服裝更是奢華艷麗至極;而狂言則是以社會習俗為背景作嘲諷的喜劇演出,狂言師毋須戴面具演出,著裝也以平民服飾為主。在能樂的發展歷程中,能和狂言一直都是同台演出的,但現在也有狂言獨立演出的時候。

能的面具種類不算多,主角戴上之後,基本只能靠身體的微妙表演和語言來表達喜怒哀樂(但其實能的整體演出節奏很慢,甚至被稱為「靜止的戲劇」)。

按左上-右上-左中-右中至最後依次為:翁(okina)、蔚(jo)、男(otoko)、女(onna)、鬼神(kishin)、怨靈(onryo)。

能劇的舞台是拳擊場般大小的四方舞台,背景繪以松樹,三面為空,花道從舞台側後方通向後台,演出時合唱團及奏樂師位於舞台後方及右方。這樣的舞台可以說是一件清湯掛麵的藝術品,但加上能樂表演者的華麗衣裳和拘謹而精準的肢體語言,營造出了獨特的舞台美學氛圍。

 

演出場地Tips:

東京國立能樂堂:每個座位提供日文及英文字幕裝置。

五個流派各自的能樂堂:觀世能樂堂、寶生能樂堂、喜多能樂堂、金剛能樂堂、金春能樂堂。

以水上鳥居出名的嚴島神社內還有一座日本唯一的海上能舞台:今年4月16日-18日的桃花祭御神能、明年1月2日的二日祭都有演出,具體可以上嚴島神社官網查詢。

而之前提到的能樂集大成者世阿彌,因後來被流放到新潟縣的佐渡島,使得佐渡島成為了日本能之島,至今仍保留有30多個能舞台。這裡更可以看到兩種獨特的能演出形式:薪能和燭光能。

薪能,指點起篝火照亮舞台的夜間戶外演出;而燭光能則是在舞台上點蠟燭的室內演出。每年的5月至10月期間,這裡的薪能跟燭光能演出是最頻繁的。

 

 

歌舞伎

提起歌舞伎(kabuki):畫以白面,身著傳統服飾的歌舞演出,應該是一般人最為了解的日本傳統戲劇了。

誕生於江戶時代的歌舞伎,其鼻祖是「阿國歌舞伎」,這位美人以充滿挑逗風情的歌舞,風靡了當時的日本。後來,因為有傷社會風化,當時的統治者禁止了女性登台演出。

女性不能上台,那就男性吧!由此有了美少年歌舞伎,也稱「若眾歌舞伎」。美少年在舞台上演繹男女情愛,挑逗的何止是觀眾,台上台下的同性之愛、異性之絆時常發生,殉情、私奔也是常有。這時候「有傷社會風化」之說又出現。

因此之後便是男性演員全部剃落額前頭髮的「野郎歌舞伎」。不能做花瓶,那就追求實力、拼演技。這也使得野郎歌舞伎成為了日本歌舞伎的雛形,後人稱這一時期為「元祿歌舞伎」,猶如一部辛酸成長史。

從元祿歌舞伎時期開始,形成了兩大藝術流派:一個是以初代市川團十郎創造的「荒事劇」,以表現武士家庭的日常生活為主;一個是由坂田藤十郎創造的上方歌舞伎「和事劇」,以表現江戶平民階層的生活為主。

歌舞伎的舞台就比較花俏,花道在舞台左側貫穿觀眾席,也算是主角登場的紅氈。舞台更設有許多機關,比如旋轉地板、升降平台等,簡直像演唱會規格!

 

演出場地Tips:

歌舞伎座:東京東銀座四丁目,日本唯一的歌舞伎專用劇場,去掉月初月末的幾天,每天都能觀賞到演出,並且每個月還會更換劇目。

村國座歌舞伎:岐阜縣各務原市村國座,每年10月第二個星期六和星期日均有演出;村國座是日本最典型的鄉村古劇院之一。

 

舞踏

「舞踏就像擺弄著生命,巍巍立起的屍體」——土方巽,舞踏始祖。

舞踏(butoh),大概是一種觀眾對它愛恨皆有之的前衛藝術。有的人覺得它美到極致,沉醉其中;而有的人則覺得死亡氣息太重而不願接受。

舞踏,也叫暗黑舞踏,它的興起在於二戰之後,舞蹈家土方巽和大野一雄反對西方對於表演、動作和肢體的傳統觀念,追求肉體之上的心靈解放和自由。表演者一般全身赤裸並塗滿白粉,動作基本上以追求身體扭動為主。

當然,如果你還是希望看傳統演出的話,還有落語(rakugo)可以選擇,類似單口相聲,想了解更多,可看北野武和二宮和也主演的《紅鱂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