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長達五百多天的旅行,如何執拾行李是一門學問。尤其是單車長途旅行,平均每天騎行100公里以上。每一克負重都影響表現,一條內褲都是負擔,因此如何將行李減到最少、最輕,是至關重要的。

撰文:阿翔 Linus Cheng 圖片:阿翔 Linus Cheng

調整心態最重要

在分享實際要帶甚麼之前,我想先分享的是心態上的調整,最大關鍵就是要分辨「需要」和「想要」的東西,調整好了心態,你自己會知道該帶甚麼的。我分享過我出發前準備了超過一年,那是指體能訓練及路線計劃,但心態上的調整則更久。早在幾年前我接受一份全職工作,已經預計未來將會有一個大旅行,只是那時候還未知道要去哪裡。

逐步減少消費

最初其實只是為了省錢,想盡快存夠足以讓我辭職出遊的旅費。我開始刻意控制自己購物,在生活中學習分辨甚麼是「需要」,甚麼是「想要」,盡量只買「需要」的東西。起初有點辛苦,畢竟我算是個愛打扮的人,還是偶然會買衣服,但慢慢地將購買新衣、新鞋的次數愈減愈少,最後我有超過三年沒買衣服,鞋則只買過一對跑鞋用來練跑。

將物慾降到最低

原來,將物慾降到最低還是可以生活得好好的,漸漸也不需要刻意控制了。面對甚麼清貨大減價,朋友都說很便宜、不買不行的時候,我會說:「如果我本來就不需要它,它多便宜都與我無關呀!」

生存配搭:兩件T-shirt、一條褲子、一件外套

想不到,練就了這身「零物慾」的內功,原來對後來執拾行李大有幫助──唯一的原則就是:只帶「需要」的東西,途中也只能買「需要」的。出發後數星期,我還進一步把一些不需要的衣服、裝備等寄回香港,真正輕裝上路。你會發現,原來兩件T-shirt、一條褲子、一件外套,已足夠讓你生存很久。

回港後反思:「我還要這麼多東西來做甚麼?」

回到香港,看見自己一房間東西五百多天沒用過,而我只靠單車袋中那幾件衣服就生存了這麼久,我還要這麼多東西來做甚麼?當然,不是人人都要訓練「零物慾」,但學會分辨「需要」和「想要」卻是長途旅行要學習的關鍵一課。下次再跟大家分享實際帶了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