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冇試過去旅行打卡打出禍?

打卡 + 藝術品 + 好似可以踩 = 罵戰

台北當代藝術館展出一件彩虹裝置藝術品,市民和遊客紛紛去打卡。由於它放於館外露天位置,外形又有點像crossover公共休憩設施,即使某些位置有欄杆圍住,不少人都踏上去、坐上去,令館方不得不在facebook出一份「禁踏、爬、坐」聲明,更引起網上罵戰。剛好筆者我最近去了瀨戶內海藝術祭,對於在外地看展覽、藝術品,以至旅遊態度都有相近的反思。

 

撰文:

台北當代藝術館在10月19日發出公告,表明及重申此作品「 彩虹連結 」是展覽作品,而不是公共藝術,叫大家不要踩踏、攀爬、倚靠及躺臥。的確,地上本來就有標示指不能踩踏、攀爬,某些位置亦有圍欄堵著,可就不是全個作品都圍封了。藝術館指有些公共藝術作品的材料與技術都堅固,不容易損壞,可是「 彩虹連結 」是展覽作品,則要小心看待。

網民立即掀起罵戰,有人狠批「這些人根本不是想欣賞藝術作品,只是想打卡」,沒有尊重藝術家的心血。有網民考慮到可能是「睇漏眼」,沒有看到地上標示,說:「可能你在踩上去前沒有先注意腳下。」

「我想有腦袋的人類,應該都會覺得不應該踩上去吧?」有網民批評別人沒公德心,亦有人說是指示牌不足夠。

說真的,那件藝術品的設計及擺位,的確有點像供人休憩的公共藝術設施,可是,大家真的要更小心。聲明中說到「公共藝術」、「展覽作品」的分別,好像好深,其實都只不過要多加留意「指示牌」。我認為藝術館亦有責任多派人手指示市民欣賞此作品。作品是四面八方延展開去,並非整個作品被封死了或貼滿指示牌,而市民可以穿梭於作品之中,那便很易有誤會。

 

拍照禮儀 美術館可以有幾嚴格?

說起看藝術展覽,我聯想到更遠,「拍照」的禮儀真是一個大課題。作為旅遊記者,出差少不免去下博物館、藝術館。今年4月去岡山大原美術館,採訪美術館 x Masking Tape膠紙特別展,當然事前向館方申請了,但進內拍攝時,仍有一些作品不能拍,要避開館方常設的藝術品。所以,當中有些是 Masking Tape與常設藝術品「二次創作」的作品,我們就拍不到了,十分嚴格!

 

而我最近去了3年一度的瀨戶內海藝術祭,不少展品都嚴禁拍攝,但亦有些是希望與人有互動,所以反而「拍攝」、「觸碰」才是藝術家想達到的。我亦試過有遇上寬鬆的灰色地帶,有些作品明明寫了不准拍攝,有人拿相機出來拍,工作人員都沒阻止,那些多數是non美術館的流動作品。不過,美術館就一定超嚴,為了保護原創免被複製及發布,入場前,工作人員更是嚴肅黑臉的提醒大家。說回台北那「 彩虹連結 」,比起藝術祭、美術館當然是較尷尬的例子,因為在明顯的「公共」空間裡。所以不同作品亦有不同處理手法,最重要是大家的謹慎之心。

 

可能你會說:「這些道理3歲都懂!」可是有時就是會中伏囉!有辦你看,即使當地市民都容易「誤判」、「甩碌」,更何況人生路不熟的旅客。有時大家旅行就hyper,見到有趣裝置、裝飾等,大概會比平時更雀躍走去拍照。所以,遊人務必要對類似作品敏感一點,有時只是甚麼商場/公共機構crossover,不要影相影到忘形!共勉之啦!

其他報道: